肝喜调达的特性和自然界生发的阳气相呼应,疏肝护胆就在此时。春季艾灸不止大椎肝俞肺腧曲池,还有一个被医家忽略具有调和气血、祛瘀止痛、利通肝胆、驱寒除湿的临泣穴,那可是个不错的宝藏穴位哦!它的功效和源自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小柴胡汤有异曲同工的之妙。
足临泣位于第四根脚指头和小趾中间,小趾伸筋腱两侧凹陷中。是足少阳胆经输穴,八脉交会之处,连接每个经络这一关键的优点使之对人体各部的疾病治疗有关键的实际意义,小小穴道带给我们的益处却是十分多的。它通经活络能力很强,有疏肝解郁,清肝明目,平肝潜阳,能够刺激奇经八脉运行,调节人体12条经络气血运行、渗透、流向,多用于肝胆火旺所致的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或者肝气郁结所致的乳房胀痛,乳腺炎,月经不调,足背疼痛,以及肝郁痰阻所致的瘰疠痰核等。
足临泣穴位的血气特点为水液作风。足,指穴在足部;临,居高临下之意;泣,泪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化雨冷降,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
足临泣穴是胆经上的“输”穴,俞,输也,疏通、流通之意。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在本穴的变化不光是化雨冷降,时亦有部分水湿云气向外传输,本穴为胆经水湿风气的向外输出之处,故为胆经俞穴。是清理人体淤积的重要机关,同时又连通带脉,而带脉是专门用来保护女性、预防和调理各种妇科疾病的经脉,所以艾灸足临泣穴可以很好的调理妇科疾病。一般情况下,女性朋友出现的月经提前、月经延后以及痛经病症,都可通过艾灸临泣穴来进行调理。
肝胆互为表里,胆火上行、胆气得不到宣发,还会牵连到肝脏。足临泣作为胆经上的主穴之一,调节胆经的经气通畅运行,还能帮助通降胆火。艾灸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一种传统治疗方式,称为灸法,是运用艾叶燃烧产生的热量和艾叶本身所具备的药物成分,通过渗透或经络,达到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等作用。艾灸足临泣通常有以下几点功效十分显著:
中府穴
1.调节肺腑功能
艾灸足临泣能够刺激经脉,增加气血流动,从而调节脏腑功能,对于风寒感冒、胃寒腹泻等病症有一定的舒缓作用。
2.舒缓疼痛
足临泣是一条联络大腿前侧所有重要穴位的关键穴位。足临泣可以有效的缓解膝关节、脊椎、颈椎等部位的疼痛。
3.提高免疫力
经研究发现,艾灸足临泣可以增加人体的免疫力,调整人体的免疫系统,预防和治疗感染病、肿瘤等疾病。
4.促进血液循环
足临泣对于各种身体炎症都非常有效,艾灸足临泣可以通过对元气的调节和调整,降低体内炎症水平,改善炎症引起的肝炎、心肌炎等疾病。
艾灸方法:将艾条悬举在距离临泣穴3~5厘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能够看到临泣穴的位置微微泛红即可。
注意事项:
1、艾灸足临泣的时候需要控制时间,过度艾灸会导致身体疲劳、虚弱等症状,不宜过度使用。
2、孕妇、高血压患者及皮肤损破损等不适宜艾灸足临泣。